在门诊,经常有人问:药怎么煎哪?一天吃几次?什么时候喝最好?你都得一一作答,不可厌烦。交代清楚了,使之照办,对保证药效大有裨益。怎么煎当然是指中药汤剂。汤者,荡也,能快速荡涤病邪,祛邪安正,是中医最喜用、最常用的剂型。它的特点是适应症广,灵活性强,内服外用均可,易为人们接受。回顾历史,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见汤剂应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内经》里已记载了“半夏秫米汤”治失眠症,而且效果好:“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汤剂的意义还在于:首先是认真煎煮之后,等于进行了一次煮沸消毒,合乎清洁卫生的要求;二是药物经煎煮之后,有效成分能很好的溶解析出,保证了疗效;三是可以减轻某些药物的毒性与副作用,使药品更安全;四是不仅可以是单味药物,而且可以是多种药物组成复方,发挥多方面的群体效应。因此,汤剂最为中医重视,其煎煮方法,也最为中医关注。古人曾反复告诫:纵药品优良,配伍精当,若煎药者鲁莽造次,火候失度,则药无功!所以煎药的事我们不能小觑。
下面就汤剂煎煮及习常服用方法简介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 煎药器具
煎药的容器以砂锅、瓦罐为好,其次为陶瓷类、玻璃类及不锈钢制品,这些器皿化学性质稳定,传热缓和均匀,可避免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而影响疗效。尽量不要用铁器煎药,因为铁质的化学性质不稳,与中药的某些成分如鞣质能起化学反应,妨碍功效,甚至产生毒副反应,对人体有害。铁锅煎药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铁锈味,引起一些人的胃部不适。铝制品更不能煎熬中药,它的质地比铁还不牢靠,能使中药汤色改变。有人还注意到,煎中药的铝锅也会变色,说明相互反应明显。
古人煎药还有用金、银器的,那是讲排场,当然其中也有重要意义,我们讲究不了。现今有专门为煎中药设制的煎药壶,插电的,电力分高档和低档,高档算是武火,低档则是文火,使用起来很方便,平时还可煨汤、煮稀饭等,作用不一。
二、煎药用水
煎中药用的水应是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无污染饮用水,即普通自来水。忌用反复煮过的水、保温瓶里的隔夜水、太阳能里贮用的水及一切可能被弄脏了的水。要用冷水,不要用热水。水量视药材质地不同而有区别,矿物、种子、果实类的药材吸水不多,水量可以少些;花、叶、根、茎及全草类药材吸水量较大,用水可多一点。第一次加水超过药面2厘米左右,避免用水过多或过少妨碍有效成份的煎出;第二次加水超出药面1厘米就行,因为药材在第一煎时已吸足水量。有的还煎第三道,加水与第二道差不多。火力的大小对水分消耗很不一样,操持者要留心观察,发现水少了或要干了,当及时加水,免得熬糊。加水应当加热水,加冷水易刺激瓦罐引起璺裂。
古人对煎药用水要求很严厉,认为不同的水作用大不一样,如雨水,雪水,露水,浆水,溪水,长流水,井花水,新汲水,甘澜水等等,现今已是不可能要求这些了,我们只是要知道就可以。
三、煎药方法
1、浸泡 中药煎煮前应先用水浸泡,饮片经过浸泡、润透后,既能缩短煎煮时间,也利于药效的溶出。浸泡一定要用冷水,不能用热水,更不可用开水。因为中药饮片大多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骤然受热,会使表层立即绉缩,促使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结节,妨碍内里有效成分的溶解、析出。浸泡的时间,花、叶、枝、茎类约20--30分钟,块根、根茎、种子、动物类当浸40—60分钟,必待其湿软膨胀后,表明已润透,药效才好煎出。浸泡药物的时间也随季节而变化,秋冬寒冷季节要长一点,炎热天气则不宜过长,以免起泡、发酵、变质。
2、火候 有武火、文火之别。一般是先用武火(大火)烧开,再用文火(小火)煎熬,这样既省火力,也使水分不至耗损太快。煎煮的时间,随药剂的性能而定。解表药用武火烧开后,仍用急火煎15—20分钟即可服头遍。二煎时间可略长一点。因为解表药多含特殊香气,即各种挥发油类,正是它们发挥治疗作用,煎久了会耗散不少,有碍于疗效的发挥。滋补药类当用文火慢慢来,以使药性充分溶出,成稠厚浓汁,见效更著。
3、特殊处理 根据药物不同性质和作用要求,在煎煮过程中还要作必须的不同处理,如先煎、后下、包煎、冲服、兑服、另煎、烊化、煎汤代水等等。像龙牡、石决明、牛角片等,很难出汁,要先煎;薄荷、辛夷、白芷等芳香药物要后下,煎久了会把挥发油耗散;旋覆花、车前子、蒲黄要包煎,因为它们容易漂浮,或粘着糊底,妨碍煎煮过程;玄明粉、琥珀末、百草霜等冲服即可,入煎极易造成散失;竹沥、姜汁、梨汁等兑服好,入煎反而失真;人参、燕窝、紫河车等贵重药品要另煎,免得与其他药物混杂;阿胶、鹿胶、饴糖等当烊化服,入煎易被别种药混杂粘着;芦根、茅根、伏龙肝常常煎汤代水等等。
4、煎药次数 在煎药次数上,一般煎两道,也有煎三道的。两道、三道煎取的药汁,可分头煎、二煎的服用,也可和合溶会一体再分次服。又,煎药的过程中要小心在意,要不停的用筷子搅拌,使药物受热均匀。
5、煎液总量 每付药煎液总量成人约为400—600毫升,儿童100—300毫升。
四、服药方法
一般一付药分早、晚两次或早、中、晚三次服。成人每次服约200CC,相当于家庭常用的小寿碗一浅碗。小儿每次服约100CC,或少量多次喂饲。针对病症的部位和性质的不同,服药的时间也有所讲究,如头面及胸膈以上的病宜饭后服,脐腹以下的病宜餐前服;通便、驱虫药宜空腹服;补益的药宜饭后服等。无论餐前饭后,都宜与吃饭间隔约20—30分钟为妥。
明代名医陈嘉谟有专门“服饵先后”的论述:“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在上者,不厌频而少;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安庆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