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岁月流逝之快,常为人们所叹息,而要真正体认到“快”的真髓,恐怕要到真的老了之后。回首往昔,转瞬之间,我从事本职工作已历60年了,真是够快的!一个花甲子的岁月,林林总总的事态,在思想的海洋之中形成澜漪。在这纷繁的忆念中,比较起来,总觉得当年师父耳提面命的音声特为清晰,他那尊古崇贤的正教,金石般的训导,时时校正我的学为。下面摘介几则与有意者玩味,或能藉以砥砺,有助后学,则是所共幸的。
一、“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这段文字印入我脑中最早、最深刻。它的原意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就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长官,临行前,请教老师怎么处理政事。孔子回答说:“不要图快,不要贪求小利。只图快就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我1957年开始随师学艺之初,很有些急躁,恨不得一气呵成,把该读的书都读完,把要背的东西都背熟。师父发现这不切实际的苗头,就用这条经文训导。后来诊病也犯这个毛病,巴不得都能应手取效,病人如果说 “不怎么样”就有点毛,师父还是这句话警戒,不厌其烦。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好,爱好;乐,快乐。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对一桩事,“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师父念道这个,是在着意提醒:你既已学习中医,将来以中医为业,就要专心致志的学,不能二心;要自主地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会格格不入,流于浮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父还经常说,社会人事,做一行要爱一行,学一行要精一行;36行,行行出状元,理发的也好,修脚的也好,都要自信,把你自己这一行做好了,大家都会敬重你,这就是可贵的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另外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千万不可不懂装懂,那是最害人的。
三、“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故旧。意思是:孔子说,“从温习旧的知识中,得到新的体会和收获,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师父以此激发我,所学的东西不能随意丢在一边,要不停地从头再来,认真复习,每一次“温故”,必会有新的见解,因为你的知识面在不断地拓展,上一层有上一层的见地,而不为下一层知晓,所以常“温故”的人进步快,可以当老师!还有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更有人说“学而时习之”,催人成熟,也防人衰老。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厌学则易老。”曾子曰:“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了吗?都是讲究“温故”的重要性。
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重自家的老人,推及尊重别人家的老人;护爱自家的小孩,推及护爱别人家的小孩。能有这样的发心和行为,孟子对梁惠王说“天下可运于掌”。我们当医生的能这样,服务态度就不成问题了,医患关系自然和谐。杨老认为,医生待病人客气,是本分的事,不要把它看成是施舍行善之举,所以他曾正颜厉色地告诫我,要永远领悟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大医精诚”的座右铭一刻也不能丢。
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五回》)杨老指出,洞明世事太不容易了,要有广博的知识,辅以生活阅历,还要留心观察事态变化,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关键还在多读书,读懂书,“读书明理”、“知书达理”、“知情达理”就在这一层;“人情练达”同样深奥,不要以为只是世俗圆滑的人情世故而已。医生看病,尤其要注意“人情”,《内经》就提到“不失人情”。明代名医李士材《医宗必读》更有“不失人情论”一篇专述,大家或当认真读仿。李士材说“尝读《内经》至‘方盛衰论’,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尝不瞿然起,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医家所甚亟,然戞戞乎难之矣。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成语中“入境问禁”(《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入乡随俗”,“知往鉴今”,“知人之明”,“知常达变”“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等等都深涵其中物理。清·金缨记述“前辈诗云:‘入观庭户知勤惰,一出茶汤便见妻,父老奔驰无孝子,要知贤母看儿衣。’”这些都是“人情”之常。
六、“勤有功,戏无益。”(《三字经》)师父无时不叮嘱要“好好看书”,又总是用《三字经》的最末四句话结尾:“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说凡殷勤好学的人,必有日进之功,而嬉戏怠惰者则无益而有损;勤一分有一分的业绩,玩半刻少半刻的功夫。杨老还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並进一步指出:“没有雕琢的玉,还是一块原始的璞玉,价值永远在那里;而人不学习,不知礼义,还不知道发展成什么样子,有可能蜕变成人渣,危害社会亦未可知”。所以学习,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
七、“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弟子规》)这种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杨老说,读书一定要先静下来,心、眼、口集中到一点上,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指出:“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三字经》也说:“为学者,必有初,小而终,至四书”,也是讲的这个道理。根基打好了,盖房子才能稳固,牢靠。
八、“书读百遍而义自见。”(晋陈寿《三国志》)杨老很喜欢这句话,不外强调多多看书,用心领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原文出自《三国志·魏书·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书读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里说明古圣先贤读书做学问,都是挤出时间来完成的,都是因为我要读书,而不是要我读书。
九、“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比喻任何远大的目标,都要从目前细微的小事做起,一蹴而就的事从来就不存在。有人解释,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好譬烹煮一条小鱼那么容易。杨老说小鲜鱼要煮得好吃不那么容易,火候、佐料、时间等多有讲究,才能保证色、香、味俱全;治理一个国家,要依据国情、民情,顺应民意才行,方法步骤不对,就要出乱子,“小鲜”也许给烧糊了。读书,做学问,临诊处置,都得有分寸,来不得半点马虎。处处都得小心谨慎。这里又应该记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十、“教学相长。”(《礼记·学礼》)长,长进。教和学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语中也称“教学助长”。多指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原文《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那是我开始到安庆卫校代教中医药课时,师父再三跟我说的。他的意思在于: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但要认真备课,自己先要弄得一清二楚,理顺头绪,不放过每一个枝节,登台说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你要拿出一杯水,先得准备一桶水才行;“备课”是费了点功夫,但能扩大知识面,收益将是很多的,这就是先贤说的“教学相长”的道理。所以,我们这种业务学习,当是组织大家来讲才好,各各备课,互相促进,不要怕“备课”耽误功夫。
安庆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