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知道五香粉,也没有人没吃过五香粉,因为它是中华大地的美味,是人们舌尖上的珍品。但请教餐厅的大厨或家庭主妇们,虽常常施用五香粉,却不明晓是哪五种香料合成的。原来说它是“五”香,实不限于“五”香。市面上买来的五香粉,产家不同,味道也不尽相同,就是因为配料不完全等样。宣传很到位的“正宗十三香”就多达至少十三味。一般食品店卖的炸肉粉,也是调和五香粉的,但实际去了主品米粉外,佐料配给只有茴香(大茴或小茴)、花椒、肉桂等少数几样。过年过节各家都炆“五香蛋”,哪里都投“五”香呢,加入八角、肉桂、草果就得了。有的用莲房,染色作用好,别具清香气;有的益以香菇,味道很是鲜美。还有习惯茶叶煮的,直名曰茶叶蛋。
听说外国没有五香粉。有位朋友在美国带小孩经年,想吃五香粉了,就是买不到,很是憋闷。一位从新西兰回来的老人也这么说,澳大利亚的中国居民想吃也没有。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属于中药材范畴。加上习俗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不习此道,自然就缺“货”了。药食同源,用中药材配制的五香粉,有芳香化浊,醒脾开胃的作用,既能祛去某些食品的异味,又能帮助消化,振奋后天之本,所以“掌勺”者对它情有独钟,尝试者对它爱莫能释。
五香粉的配料不甚严密固定,据厨师和老人们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按各人习性而选用,喜欢八角的,偏重八角;爱好胡椒的,多用些胡椒;不爱肉桂味的,可以不用。
一、 八角茴香
俗谓“大料”。又名八角、大八角。相对于小茴香而言名大茴。古时还有舶茴香之称,是缘其当时为进口的舶来品。气芳香,味辛甜,性温。入肝、肾、脾、胃、小肠经。功能温肾散寒,理气止痛,开胃进食。主治寒疝腹痛,肾冷腰痛,干湿脚气。现代研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部疼痛。所含的茴香油具特殊芳香,可减少鱼、肉的腥味,促进食欲和血液循环。
二、 胡椒
又名古月、玉椒。味辛,性热,归胃、大肠经。有资料显示,胡椒是世界上调味品消耗最多的一种。下面吃撒点胡椒粉在上面特能增进食欲。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主治中焦寒盛,宿食不消,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泄泻、冷痢等。研粉填敷脐中治小儿胃寒腹胀、吐泻;贴大椎穴截疟;贴肺俞穴治哮喘,塞牙治龋齿疼痛;酒浸防治冻伤。《本草纲目》:“暖肠胃,祛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现代研究抗癫痫作用佳。
三、 花椒
又名秦椒、蜀椒、川椒。其种子名“椒目”。味辛,性热。归脾、胃、肺、肾经。功能温中、散寒止痛、燥湿杀虫。主治脘腹冷痛、寒湿泻利、寒疝、蛔厥、皮肤湿疹、妇人阴痒等。李中梓说:“温脾胃而击三焦之冷滞,壮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饮癖气症和水肿,累建其功;杀虫止呕及肠虚,恒收速效;通血脉则痿痹消除,行肢节则机关健运。椒目,善消水肿,可塞耳聋。”花椒炒热外敷治各种寒痛,于醋同煎含漱止牙痛。物性也奇,花椒(成熟的果皮)味辛性热,而种子(椒目)味甘性寒,功擅行水、消肿、定喘,治水肿喘满。生姜也是,姜辛热而姜皮性寒,治胀满殊效。
四、 肉桂
香气浓烈,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经。功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气血凝滞而致各种病症。现代研究有镇静、镇痛、解热及抗痉厥作用,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还有杀菌及降压作用。
五、 小茴香
简称小茴,又名谷茴香、土茴香、香子。有特异香气,味辛、甘,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主治疝气疼痛、胃寒痛、腰胁痛、痛经等。善于温散下焦肝肾之寒,是治疗寒疝、少腹痛要药。现代研究能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缓解痉挛,还有祛痰及升高白细胞作用。于八角茴香比较,八角名大茴,此为小茴,二者同善温散寒邪,八角偏于温调中焦,此则偏于温调下焦。
六、 丁香
又名公丁香、雄丁香、丁香结。是花蕾入药,具特殊香气,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功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暖肾壮阳。主治呃逆、呕吐、泄泻、脘腹冷痛、痃癖、疝气、阳痿、阴疽等症。可治妊娠恶阻。鱼蟹腥物中毒吐泻者,姜汤送服丁香末即解。丁香善疗口臭,是传统的“口香糖”。母丁香为丁香成熟的果实,形如鸡舌,故又名鸡舌香,亦供药用而力稍逊。现代研究有抑菌作用,有驱蛔之功;为芳香健胃剂,消胀,增强消化力。丁香油滴牙止痛佳。
七、 砂仁
又名春砂仁、缩砂仁、西砂仁。气芳香,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胃经。人谓“开脾胃要药,和中气正品。”功能化湿醒脾,行气和胃,理气安胎。主治痞满胀痛、胃纳呆滞、霍乱吐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及奔豚气等。砂仁壳、砂仁花作用相仿而稍弱,多用于脘痞胃呆,取其宽中开胃作用。砂仁降肺气,治喘咳良。
八、 荜拨
亦写成荜茇。以未成熟的果穗入药。有胡椒样香气,味辛辣,性温。入胃、大肠经。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消宿食,去冷痰。气痢、冷痢,荜拨以牛乳煎服佳。矢气不利者可藉荜拨疏通。李时珍用荜拨治头痛、鼻渊、牙痛。现代研究治心绞痛有功,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还用于抗癫痫。
九、 高良姜
又名良姜、蛮姜。药用根茎,气香,味辛辣,性温。归脾、胃经。功能温脾胃,祛寒湿,行气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反胃泄泻、反胃噫逆、瘴疟杂气、寒疝急痛等。《本草从新》:“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良附丸是代表方。现代研究对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十、 甘松
又名甘松香、香松。药用根及根茎。气香特异浓郁,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功能醒脾健胃,理气止痛。主治胃疼,心腹胀满卒痛,及头痛、牙痛、脚气浮肿。《本草纲目》:“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甘松多与山柰合用,相得益彰。甘松又与缬草相似,有镇静及安定作用。现代研究对支气管、肠胃平滑肌有解痉的作用,还有降压的功能。
十一、山柰
又名三柰子、三辣、沙姜。原名三赖。气芳香、味辛辣、性温。归脾、胃经。功能温中,祛湿,行气止痛。主治心腹冷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及牙痛,作用与甘松相似,常协同应用。现代研究抗炎作用较好。山柰粉吸闻其香能理气缓解胸闷。
十二、草果
又名草果仁、草果子。气香浓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功能燥湿温中,消食化积,化痰截疟。为治脾胃寒湿之主药,治疟之要药。能辟山岚瘴气。
十三、吴萸
又名吴茱萸。气香浓郁,味辛苦,性热。归肝、胃、脾、肾经。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代表方如吴茱萸汤。现代尚用治疗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属于肝肾虚寒者,疗效可靠。治吞酸吐酸,无论寒热,皆可随意施用,代表方如左金丸。现代研究吴茱萸含挥发油具芳香健胃作用,有驱风与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功能。吴茱萸还有镇吐、镇痛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菌和致痛真菌,能杀虫,有驱蛔、治蛲功能。李中梓说:“燥肠胃而止久滑之泻,散阴寒而功心腹之痛;祛冷胀为独得,疏肝气有偏长;疝痛脚气相宜,开郁杀虫至效。”与花椒对言,椒性向下,而吴萸性向上,选用当有区别。
五香粉是芳香健胃剂。其他如香白芷、陈皮、香橼皮、白豆蔻、芥子、毕澄茄、桉叶、荷叶、粟壳等等都常为大厨们作调料选用。中药材作为调料的有两个共性:气味芳香,性质温热。芳香能行气化浊,温热能散寒助阳,所以擅长和中、理气、祛寒、燥湿、解凝、止痛,但多服久服能损气动火,令人昏目,所以阴虚血亏、内有郁热的人不宜。
安庆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