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杂病的特征就表现在疑难杂三个字上。疑,病证疑惑,寒热虚实互呈,错根盘节;病状疑惑,胀痛痒麻均有,自我描述不清;病位疑惑,表里上下不定,扑朔迷离。难,难辨证,脏腑气血难揣度,阴阳偏胜不明显;难治疗,辨证既难精确,遣方用药不免泛泛,获效必难。杂,杂乱,是造成这类疾病的总和。首先是病程较长,久治无功,患者心生焦虑,或怨医生不理解,不尽力;有的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相符,怀疑怪病缠身,终日不安;有的虽已明确诊断,但限于目下条件,回天乏术,因而消沉,缺少生活乐趣和治疗信心。
笔者临诊体验,中医在处治、调理疑难杂病中存在优势,我们要发挥所长,融会新知,助患者一臂之力。现将本人的治疗思路简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一、始终强调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调治疑难杂病更是离不开这个法宝。面对患者的杂乱病情,要知道可能与原先的辨治不得体有关,需要我们更仔细更深入地思量,就蛛丝马迹探寻征结所在,摸着石头过河,稳定前进。如患者苏某,女,12岁,病1年有余,频频反胃呕吐,大有“饮一吐十”之感,伴腹泻、腹痛,一月3-5次举发,曾多次急诊住院救治,全消化道造影等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建议找中医设法。家长背负来诊,见患儿面色青灰,呼吸微弱,目闭神疲,周身湿冷,舌淡少苔,脉伏而数。一派虚寒现象,乃吐利厥逆重症,拟方吴茱萸汤加味以温中补虚,散寒降逆,拨乱反正。周日后复诊见患儿貌若两人,其父告诉药后即未再吐,且渐进食,精神随之焕然。再七付巩固,嘱戒生冷食品,谨防受凉,很快向愈。此宗仲景“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古人有药证相符效如桴鼓之说,信矣!
二、守方勿懈,缓图全功
经由抽丝剥茧样得来的征结证候,要看得准,抓得住,沉着应战,步步为营,不能朝三暮四,自乱阵脚。如患者冯某,男,53岁,1997年经治。曾赴上海等地求医,诊断为复发性肝硬化腹水,肝功能重度损害,建议回当地“中医调理”。患者高度腹水历4个多月,白睛及一身尽黄,面部黝黑如漆,神情呆顿,少语懒言,舌淡青,灰腻苔满布,脉沉。辨证为鼓胀重症,湿郁型腹水,乃湿浊困脾,气滞水聚,久病入络,肝肾受累,选用验方复方葵子茯苓汤(冬葵子、茯苓、腹子皮、南杏、商陆、葶苈子、泽泻、广木香、车实)加减,药后渐见腻苔化、腹胀松,胃口告醒。宗效不更方之旨,坚持不懈,两月后痊愈,迄今安好。古人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说,在治疗某些顽固性疾患中,若见小效,当思来之不易,说明药证合拍,要格外重视,谨慎进步,冀获全功。
三、重视现代科技应用
中医看病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遵循中医基本理论和诊察手段来辨认疾病的,主要凭病人自述症状和医生直观感觉,不免带有局限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医学检测方法如理化、病理、影像学等,同样应高度重视,它对揭示疾病的原委发挥着巨大作用,大大拓宽和加深了“四诊”范畴,从而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一便血伴腹痛病人老治不好,或中医,或西医,交替用药,不见改善,患者着急,医者焦心,后做肠镜诊断为多发性息肉伴出血,并告知病情预后的严重性,且“不宜开刀”。医患交流沟通后得到共识,该病取效虽难,耐心调之或有转机。患者下定决心坚持吃中药。辨证为中枢失运,络脉受阻,湿热下迫大肠,从养营和中,软坚散结,清热化浊着手,遴东垣散肿溃坚汤出入,连服百十付,迄今已过去20年,生活劳作一如常人。
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临诊离开辨证寸步难行,即使是用单方,验方也不例外,但若能结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则更好。明确具体的“病”后,心中有数,预后、发展、转归了了于胸,更向病人解说清楚,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主动地配合治疗,对获效大有裨益,也不致犯“轻敌”之戒。如慢肾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等都不是肿退、腹胀消就算完事了的,还要从长计议,慢慢来,要看肾功能、肝功能的恢复情况,更嘱患者谨防感冒、戒酒等,维持和巩固疗效,小心生活小事的不慎而诱发宿恙。
五、抓主要矛盾,树患者信心
此类患者见证繁,头绪乱,令人有眼花之嫌;患者则觉病情沉重,痛苦非常,催促医生想方设法,齐头并进,尽快解除病苦;或是经治既多,“经验”不少,常建议或暗示医生怎么治,治什么,什么药能用,什么药无效;或藏头掖尾,不诉真请,凭你揣度,疑信参半,等等种种,都给治疗带来不利因素。当此之时,要厘定轻重,抓住主要矛盾,改善突出症状。病人心理,一般以获效为准则,症状的改善和取消能取得患者第一步的认可,再此基础上再一步步的求进。如一患者低烧热(37.5°-38.5°),缠绵近两个月,午后热升,傍晚加重,凌晨又退清。曾住院经各项检查均正常,纳减,烦心,头重,失眠,诸多不适。考虑发烧时间长了,副带症状一齐出现,可兼而治之,但再三度量,还是先平其热为是,用柴胡桂枝汤和枢机,调营卫,一服而热解神爽。或先易后难地解决问题,如有的病人说“病名”一大串,症状有头昏头痛,肢软乏力,夜不安枕,胃口缺如等从头到脚不一而足,处治时可先设法醒胃运脾,一朝知饥能纳,精神必为之振,顺势利导,他症或可迎刃。前人有“症情错杂,从中论治”当指此类。上述治疗意图,先应耐心地告知患者知晓,取得谅解和合作,从而建立信心,调动主观能动性。
六、与病人交朋友,心存感谢
疑难病人要找中医想办法,找中医来治疗、调理,那是对中医的信赖,我们要深表高兴和同情,站在病人的立场上着想,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沟通认知,增加理解。如有些癌症中晚期患者,他能坚持服药,已属坚强者,值得尊重,我们虽不能治愈,但通过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力,可以很好提高生活质量,带癌生存,带病延年,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西方一位医师在谈到医生职责时说过的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觉的这里面包涵深刻哲理。清代名医徐大椿在《洄溪医案》记载,他曾想方设法、历经一月免费为一经济困难患者治愈奇病,“其人感谢不置。余曰:我方欲谢子耳!凡病深者,须尽我之技,而后奏功。今人必欲一剂见效,三剂不验则易它医。子独始终相信,我之知己也,能无感乎!”他居然视相信他的病人为知己,心存感激,其德行之高,胸怀之大,不是我们的标杆吗?
七、“小病”中的难治症
疑难杂病不一定都是大患危候,有时看似“小毛病”的病,同样令患者寝食难安,痛苦万状,影响生活质量,医者应当尽心为之。一女患者,37岁,病7年,始于产后:从左侧不容穴直下至气冲穴痉挛疼痛,往下又能延脾脉循行路线之大拇趾通上彻下抽经样难受,同时左足拇趾僵直不利,各项检测未发现问题,中西药、针灸、推拿、熏蒸等反复施治均不见功。病作时患处鼓起如紧索,攻痛不已。为病所累已辞职在家赋闲。面色清癯,舌淡红,苔薄净,脉沉细。病位在胃脾二脉所部,兼及肝经。《内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又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治以温中补虚,散逆止痛,方选大建中汤加味,药后即感腹内松缓,周日后病减过半,阅月而平复无所苦。又一患者汪某,男,43岁,由骨科介绍来诊:左膝内侧伤口不愈合一年多。先是有跌仆外伤史,外科即时予以清创缝合,膝关节正侧位片(—)。后因伤口逾期不愈而两次再清创,仍不见改善。行走正常,并不甚痛,打针、吃药、换药未敢稍懈。因长久脓水淋漓,心生不安,放弃打工,回乡图治,就诊于骨科,摄片仍无问题,遂介绍请中医看看。结合病史、症情,疏局方托里十补散加减,服药4天后排出约3根火柴棒粗细的一小节木棍,周日后又排出一根,自此伤口平复,复往外地打工。
八、饮食宜忌不可忽视
俗谓药疗不如食疗,在疑难杂病的调治过程中,食疗尤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辅助药疗,更能个体化的改善营养状况。因此,医生在诊治疾病的同时,要依据证情,不厌其烦地告诫病人,规避饮食宜忌。有一萎缩性胃炎患者,口干咽燥,舌红少津,一派胃阴不足征象。时值深冬,嘱其啖食荸荠生津清热,病人照办了,病情很快得到转机;一“肝腹水”病人,家居农村,经济拮据,告谓吃泥鳅能补肝利水,消胀固本,他回家自捞泥鳅常吃,体质很快改观,腹水尽消。如此之类,取身边常见之品,物美价廉,易被患者接受。当然,不宜的东西更须关照患者慎勿沾否,如肝病忌酒,肺系病戒烟等。要使患者懂得有所忌,才能有所宜。一阴一阳之为道,“宜”与“忌”也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饮食宜忌,在一定程度影响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不可忽视。
安庆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