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娟 龙皖江 发布时间:2025-08-11 浏览:104次 一审:龙皖江 二审:张冰 三审:姚淀
"能自己走出医院大门,感觉像做梦一样!"8月6日清晨,安庆市立医院住院部楼下,50岁的黄女士(化名)扶着栏杆深吸一口气,胸前的便携包随着呼吸轻轻起伏——那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悬浮人工心脏正在平稳运转。经过100余天的生死相守,这位安庆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终于一身轻松地迈出了医院大门。
从手术室到出院门:100余天的生命护航
时间回拨到5月初,当那颗仅90克的磁悬浮人工心脏在黄女士胸腔内启动旋转时,医疗团队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但他们清楚,手术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术后前两周,黄女士在重症医学科度过了最关键的"危险期"。由于长期心衰导致肾功能受损,她术后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重症医学科主任程储记带领团队立即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通过床旁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等设备,每小时调整一次用药和容量管理方案。"就像给精密仪器校准,既要让人工心脏高效工作,又要平衡患者自体心脏的负荷,任何一个参数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程储记说。
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黄女士的心功能逐步恢复。从重症病房换到普通病房的那一刻,她感慨万分:“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安庆市立医院的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患者术后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理痛苦和心理低谷,患者许多时候也比较虚弱,甚至自主呼吸、咳痰都非常困难。因此我们不仅要处理患者的复杂生理问题,还要像打一场心理保卫战一样,化身患者的战友和家人,24小时在床边鼓励,手把手教她呼吸锻炼。"程储记说。
最让家属感动的是细节管理。考虑到人工心脏需要体外控制器和电池供电,医护人员专门制作了"便携包使用指南",手把手教家属更换电池、清洁设备,甚至模拟了外出购物、居家休息等场景下的应急处理。
"中国心"的力量:从救命到生活
这颗改写黄女士命运的"中国心",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也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人工心脏。其核心组件包括植入体内的血泵、驱动线和体外控制系统三部分:血泵仅重90克,泵体直径34毫米,能通过外科手术植入左心室apex处,将血液从左心室泵入主动脉,替代受损心脏70%以上的泵血功能;直径不足3毫米的驱动线穿过胸壁,连接至体外的控制器和电池组,既避免了传统装置的感染风险,又大幅提升了患者活动自由度;体外控制器巴掌大小,可显示运行参数、电量及故障预警,配套的锂电池续航能达到33个小时,双电池设计确保患者日常活动无忧。
“四月份刚住院时,我妈妈特别难受,呼吸不顺畅,感觉气吸不上来。孙主任说有这个人工心脏手术,现在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妈妈也符合做手术的条件。现在妈妈终于好起来了,现在和正常人一样,有自主活动能力了,也能下床自己走一走,特别感谢这里的医护人员。”黄女士的儿子感激不已。
从术后数据看,黄女士的心脏射血分数稳定,瓣膜返流减轻,血糖血压尿量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指标逐步恢复正常,抗凝治疗效果稳定,未出现血栓、感染等任何并发症。“这颗人工心脏的生物相容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血液接触面采用特殊涂层,能减少血小板黏附,患者抗凝强度只需传统装置的一半。这项技术为安庆市及周边区域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创造了良好的治疗手段,我们也期待在人工心脏技术方面有更大提升。"陈剑补充道。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万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我国自2019年自主研发的磁悬浮人工心脏投入临床以来,术后患者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远远超过传统药物。"黄女士的康复,证明我们有能力用好这项'中国智造'技术。"陈剑说。
技术突破背后:多学科协作的"安庆方案"
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的成功,并非偶然。
早在术前,安庆市立医院就组建了由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MDT),先后召开3次专题研讨会。"患者基础病多,肾功能差,肺部还有间质性水肿,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致命。"陈剑回忆,团队光是术前评估就做了2周,从体外循环方案到术后抗感染用药,甚至连输血预案都细化到了毫升。
手术当天,在外院专家指导下,麻醉科团队精准调控血压和心率,体外循环组保障生命支持,手术室护士提前完成无菌准备与器械布局——5个小时的手术,每个步骤都像钟表齿轮般严丝合缝。"这考验的不仅是单个科室的技术,更是医院整体的应急响应和协作能力。整个住院过程中,全院医护团队,包括心内、心外、ICU,所有医务人员积累了更多临床经验,以后能为更多心脏危重症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救助。"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孙爱娇说道。
如今,黄女士经常向医护人员反馈身体状况,每月回院复查一次。"我们为她建立了终身健康档案,会持续跟踪心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陈剑说,团队正在总结此次经验,计划将技术推广应用到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身上。
开启"心"时代:为千万患者拓宽生命通道
在我国,像黄女士这样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大约有60万人,心脏移植因供体短缺每年仅能完成几百例,大量患者在等待中失去希望。人工心脏的出现,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生门"。
"以前遇到这类患者,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恶化,现在有了新选择。"孙爱娇感慨道。此次安庆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安庆市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医院在终末期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众多重症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希望。
出院前,院方精心筹备了出院仪式,黄女士在与医护团队合影中,她手捧鲜花在白大褂的簇拥下格外鲜亮,右手轻轻按在胸前的便携包上,像是在护住一份滚烫的礼物。"是医生护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她声音有点哽咽,却带着笑,"我要好好活着,对得起这份希望。"
而对于安庆市立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黄女士的出院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会继续深耕技术,完善术前术后管理体系,让更多心衰患者重获新生。"孙爱娇的话语里,透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手术台到出院门,100余天的生命接力,见证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医学人文与科技创新交织的温暖力量。在安庆这片土地上,"心"的希望,正照亮更多生命的前路。
安庆市立医院